人文為本,醫學為用
推動醫學人文教育之深化與向下紮根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跨越政權交替奠定台灣醫學根基的大師


二次戰後(1945), 台灣從日本統治變成了國民政府統治,原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變成了台大醫學院。日治時代第一位台灣人醫學博士杜聰明擔任了首任院長,日籍教授和醫生紛紛返回 日本,而台籍醫界前輩開始在杜聰明領導下著手建立台大醫學院和醫院的發展。經過戰爭的破壞百廢待舉的情況下,許多醫界前輩千辛萬苦的為台灣醫療發展奠定了 流傳迄今的良好基礎,閱讀他們的傳記或文學作品有許多令人感動而值得學習效法的內容。我們選讀台大奠基初期的藥理學、外科、精神科、病理學四位前輩醫師杜 聰明、林天佑、林宗義、葉曙的心路歷程,可以看出他們在人生艱困過程中奮鬥開創的精神,他們受到日治時期嚴格的醫學訓練,在最匱乏的環境中,發揮了最堅忍 的毅力,引導台灣醫界接軌國際,對病患和國民健康作出令人激賞的貢獻。





 
杜聰明,台灣醫學發展史上的小巨人〈個子很小但影響深遠且巨大〉,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台灣醫學教育本土化的開山鼻祖,他的一生從1893年至1986年享年九十四歲,將近一世紀跨越兩個不同政權統治的時代,留下最珍貴的台灣現代醫學發展見證,他的名言:「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留給台灣後代所有的學醫者永遠的懷念和鞭策!

開創台大胸腔科、心臟外科、肝膽外科等外科次專科領域的先行者,也是建立台大外科朝會制度及住院醫師完整訓練的第一位主任和教授。在台灣醫界尤其外科領域,林天佑醫師是無人不知的大前輩,可是或許很少人知道少年時期的林天佑,是夢想要成為公學校的「訓導」(老師)或能夠為時代寫生,描述民族苦痛,安慰受苦心靈的「作家」或「畫家」,事實上林天佑確實也考進台北第二師範學校想要圓夢的努力著。

1920年 出生於日治時期的林宗義,父親是日治時代第一個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台灣人教育博士林茂生,自小受到父親融合東西方文化的身教言教,擁有跨躍海島走向人 類世界的國際視野,在他一輩子充滿艱辛坎坷又富傳奇創造的生涯當中,他永遠記得他的父親在他要出國深造時送他的一首詩:「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 漁人,延溪踏花去」。就是靠著這樣追尋理想桃花源,孤軍奮戰開拓冒險的精神,林宗義在二次大戰後(1946)成為第一位從日本東京大學返回台灣,擔任台大第一位精神科主任的精神醫學開拓者。

二次大戰後(1946)由 上海東南醫學院應聘來台大,擔任台大病理學科首任主任的葉曙,是當時台大少數外省籍教授之ㄧ,由於他是留學日本千葉大學獲得良好病理專業訓練的背景,對於 日本醫學教育非常了解也精通日語和中文,所以對戰後台大的重建與台灣醫界前輩良好關係的建立發揮很大的作用。能夠在百廢待舉的艱困時期一步一步奠定台大病 理學科的基礎,並協助推展病理解剖和檢驗到全台灣各私立醫學院、公私立醫院,他的貢獻為全國醫界共認,而他的兩本著作《病理三十三年》、《閒話台大四十四 年》更是台灣醫界傳記文學的經典文學,其中對台灣病理學發展的辛酸苦辣以及台大早期人、事、物的生活點滴回憶,可以說是台灣醫學珍貴的史料,也可讓後代學 醫者了解前輩大師的人格風範。
  
延伸閱讀:
《回憶錄》,杜聰明著,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會。
《台灣醫界人物誌》,陳永興著,望春風出版社。
《一代醫人杜聰明》,楊玉齡著,天下文化出版社。
《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杜淑純口述,國史館。
《象牙之塔夢迴錄》,林天佑著,傳記文學出版社。
《杏林生涯雲和月》,林天佑著,臺灣商務印書館。
《小螞蟻的足音》、《幻想之旅》、《餘生的腳印》畫冊。
《精神醫學之路》,林宗義著,稻香出版社。
《島嶼愛戀》,胡慧玲著,玉山社。
《文化與行為─古今華人的正常與不正常的行為》,林宗義著,曉園出版社。
《病理三十三年》,葉曙著,傳記文學。
《閒話台大四十四年》,葉曙著,傳記文學。



林宗義教授的人道精神


    認識林宗義教授本人是1987年推動228和平日運動之後的事,雖然在此之前拜讀過他的論文、著作,也聽過他的名子和他父親林茂生博士在228事件悲慘的遭遇,但因我是1977年才踏入精神醫療工作領域,當時他已人在國外流亡多年也是聞名國際的台灣人精神科醫學者,我本人又不是台大醫學院畢業生當然也無緣上他的課,所以遲至1987228事件40週年時,我為了平反228,前往加拿大溫哥華拜訪了林宗義教授,懇請他代表受難者家屬加入228公義和平運動的行列。

   作為深受其害遭遇外人難以想像痛苦打擊的林教授,沒有像一般受難家屬讓我感受到哀怨、憤怒、不平的報復心理,也沒有一般受害者家屬常見的害怕、逃避、遲疑的態度,他用溫和、堅毅、沈著的語氣娓娓道出埋藏在內心深處40年的傷痛心聲:「我的父親失蹤四十年了,作為家屬我們沒有看到他的屍體,不知道他的死亡時間和地點,不知道他的死亡原因,被誰槍殺?沒有審判的判決書?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單位或負責人針對林茂生的遇害提出任何的說明!」「如果要我回到台灣為228平反說幾句公道話或作一些努力,我至少必需要能公開紀念林茂生,為他作40年來第一次追思禮拜!」「許多受難者家屬的心靈創傷四十年來沒有人給予安慰或關心,我們至少要對受難者家屬展開拜訪,尤其我們作精神科醫師的,更應該關懷受難者家屬的創傷症候群,如何療癒228受害者家屬的心理,可能是我回台灣最重要的工作!」「我的父親失蹤後,我遍地打聽尋找,找不到他。我的母親當時告訴我:宗義仔,你不要有報復的念頭,我們家七條命都在你手上,我們三代都是讀書人,你要用教育的方法去感化敵人,教他們用文明的方法而不用野蠻的方法來統治人民,不要想用其他的方法去為父報仇。」


   這使我想起了日治時期第一位進入台灣高山地區從事醫療傳道工作的井上伊之助先生的故事,他的父親因從事樟腦開採工作在台灣花蓮山區被原住民出草砍頭死亡,井上伊之助為報殺父之仇終生抱持耶穌基督的愛,為台灣原住民的健康和醫療奉獻一輩子。在每天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及傳染病橫行、生活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為了原住民教化和傳道工作,他甚至犧牲了自己三個小孩的生命,還有太太的健康,無怨無悔搶救原住民老弱婦孺,他用上帝的愛來報殺父之仇,這樣的人道精神令人感動。我見過林宗義教授之後,在接下來的幾年共同參與228公義和平運動中,常常能感受到他和井上伊之助先生相通的上帝之愛與人道精神的召喚。

    1987年到1989年期間,林宗義教授回到台灣,我們有較多的接觸和討論問題的機會,不只是在228平反的工作中,我體會到他忍辱負重不計毀譽實現家屬心願的精神,我看到他溫和理性卻堅定勇敢的面對種種挫折,不屈不撓的爭取事實真相和社會公義,他對228受難家屬的心理撫慰與心靈重建展現了寬容包涵的人道立場。他對政府的態度不卑不亢適度表現台灣人的尊嚴和受害者家屬的骨氣,他沒有激昂的言語或激烈的行為,但他以國際觀和學者的態度提出合理的要求,與政府首長展開對話商議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深深佩服他的專業素養和人道關懷的精神。有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在和他討論台灣社會、政治、教育、文化的種種議題時,我可以學習到前輩精神科醫師的風範令我深深的感動。

    有一次,林教授提到他被中國政府邀請去當心理衛生顧問時,中國政府領導人與他之間精彩的對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林教授抵達中國北京時,接待的中國官員說:「歡迎您回到祖國訪問,希望您能對祖國的心理衛生工作提供寶貴的建議。」林教授回答:「我的祖國是台灣,我很高興有機會訪問中國,對於中國的心理衛生工作,我很樂於以世界衛生組織顧問的身分提供我的看法。」中國政府派出最高層級的人大委員長廖承志(是國民黨大老廖仲凱的兒子)接待林教授時又說:「國民黨蔣介石殺害我的父親廖仲凱,也殺害了您的父親林茂生,所以我們有共同的敵人。」林教授回答說:「殺父之仇是私事,我來中國訪問是公事,台灣與中國的未來牽涉台灣2300萬人的前途,是公共事務,我不能以私害公,台灣的前途必須由2300萬台灣人共同決定。」這也是林教授長期在海外推動台灣人自決運動的一貫立場,即使在他面對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攏絡時,他仍堅持一貫的人道精神與自決立場,我深深受其感動。

    當林宗義教授完成他平反228心願之後,他和家人將228受難者的補償金捐贈成立「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提倡熱愛鄉土、關懷教育、培養台灣優秀人才的宗旨,他念念不忘的是三代台灣讀書人從事教育工作的理想,希望以愛人愛上帝的宗教情懷和人道精神,繼續貢獻台灣社會。在林宗義教授應邀於台大景福會發表的演講中,很令人感慨的一段內容提及他的護照,他說自己出生於日治時代所以生下來是日本國民,戰後從東京大學畢業回台大工作,又變成中華民國國民,但是所持中華民國護照常常在世界各地碰壁,後來擔任世界衛生組織顧問,常常要去世界各國開會,反而持世界衛生組織的護照可以通行無阻,等到他到美國、加拿大的大學任教,為了小孩子的就學方便,他選擇入籍加拿大成為加拿大公民,領到加拿大護照時內心百感交集,他心裡想說:「不知哪一天,才能有一本祖國台灣的護照?」

    如今,林宗義教授離開了我們,他已經回到上帝的懷抱中安息,我想他一輩子等待的台灣護照沒有領到,卻領到了充滿上帝的愛和人道精神的天國護照,我們還在台灣受苦奮鬥的精神科後輩,是否也在盼望著領取自己最希望領到的一本護照呢?


2010.9.11寫於 羅東聖母醫院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留美返台回饋鄉土的醫師作家


台灣醫學的發展,在二次大戰前受到日本統治(1895~1945)的影響最深,二次大戰後逐漸建立起台灣本土醫學的基礎,1950年代國民政府撤退來台,韓戰爆發後,美國協防台灣帶來大量美援,許多優秀的台灣醫界前輩也有機會赴美留學、進修,1960~1970年代,台灣醫師前往美國深造的人數大量增加,而台灣醫學的發展受美國的影響也更明顯,尤其醫學教育的內容及住院醫師的訓練制度更是如此。
這些年來,台灣醫學教育改革的腳步正在默默的前進著,背後推動醫學教育改革的三劍客,黃崑巖醫師、黃達夫醫師和賴其萬醫師,有類似的留學美國經驗和回歸鄉土 奉獻教育的抉擇,更有共同的人文關懷和社會使命。當然他們也有不同的生命歷程和人生經驗,也常常發表許多引人深思的文章,讀這三位醫學教改推手的文章,常 讓學醫的後輩們獲得當頭棒喝,在忙碌煩人的醫療過程中,暫且回頭反省一下學醫所為何來?
1950進入1960年 代,台灣開始接受美援,美式醫療的影響日益明顯,許多戰後才在台灣接受過醫學教育的醫師,開始踏上留學美國的途徑,在美國深造接受了世界一流的醫學訓練之 後,有的留在美國的各大醫學中心或研究機構服務,有的則選擇返國回饋鄉土。台灣目前推動「醫學教育改革」最積極的三劍客,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
 
黃崑巖院長,他從台大醫學院1959年畢業,當過外科住院醫師,後來留學美國的喬治華盛頓大學得到微生物學博士,並擔任該校教授;1982年 他決定歸國奉獻所學,出任成大醫學院的創院院長,他在醫學專業之外,對醫學史、語言文化、醫院建築、社會環境、教育制度都有很深刻的反省和關懷。從他所發 表許多關心醫學教育改革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對台灣的大學教育和醫師養成投入的心血,這些文章收集在《醫學這一行》書中。另外在《醫師不是天使》的書中,黃崑巖院長的許多短文精闢獨到,內容充滿啟發令人省思,可看出他對當前國內大學教育的偏差發展多麼憂心和關心。

 黃達夫院長,目前是以照顧癌症病人最受肯定和推崇的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他也是台大醫學院畢業〈1964〉, 後來也是前往美國深造,擔任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內科教授;回台之後他一直關心台灣的醫療品質,對醫師的臨床學習和服務抱著最深切的反省和提倡,在醫病關係的 改善和醫療制度的改革充滿熱誠與實踐,目前他不只負責和信癌症中心的院務,也擔任衛生署的國家醫療品質委員會主任委員。他的著作有《用心聆聽》、《用心、 在對的地方》,可以體會出對醫師的自我期許以及對病人的用心關懷。
 
賴其萬醫師,他也是台大醫學院(1969)畢業,接受神經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後,擔任主治醫師再往美國深造,在堪薩斯大學醫學院擔任神經科教授,腦電圖生理室主任及癲癇特別門診主任;1998年 返台後,他擔任慈濟醫學院院長、慈濟醫院副院長、慈濟大學副校長,對國內的醫學教育發表了許多引人深省的文章,目前他擔任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的執行秘 書,正好與黃崑巖、黃達夫搭配成推動台灣醫學教育改革的鐵三角。賴其萬醫師的著作有《病人心、醫師情》、《醫師的深情書》《當醫生遇見Siki》、《照亮黑暗角落》、《話語、雙手與藥》等,他是目前仍常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感人熱淚的醫師作家。他的文章會給年輕的醫學生或已經從事醫療專業工作的同仁深刻的反省。

延伸閱讀:

《醫學這一行》,黃昆巖、黃達夫、賴其萬等著,天下文化出版社。
《醫師不是天使》,黃昆巖著,健行文化公司。
《醫眼看人間》,黃崑巖著,天下雜誌出版社。
《黃崑巖談教養》,黃崑巖著,聯經出版社。
《黃崑巖談人生這堂課》,黃崑巖著,健行文化公司。
《黃崑巖談人文素養》,黃崑巖著,健行文化公司。
《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黃崑巖著,聯經出版社。
《黃崑巖的人生啟思錄》,黃崑巖著,時報出版社。
《黃崑巖套書》,黃崑巖著,九歌出版社。
《黃崑巖談有品社會 》,黃崑巖著,聯經出版社。
用心聆聽-黃達夫改寫醫病關係》,黃達夫著,天下文化出版社。
用心,在對的地方:黃達夫的醫療觀》,黃達夫著,天下文化出版社。
《有願景的憤怒》,黃達夫著,天下文化出版社。
《醫師的深情書》,賴其萬著,天下文化出版社。
《當醫生遇見Siki》,賴其萬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病人心 醫師情》,賴其萬著,天下文化出版社。
《話語、雙手與藥》,賴其萬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
《杏林筆記:行醫路上的人文省思》,賴其萬著,經典雜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