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為本,醫學為用
推動醫學人文教育之深化與向下紮根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美國現代大詩人─威廉‧卡洛‧威廉斯(William Carlo Willams,一八八三~一九六三)

林衡哲

正如俄國小說大師契訶夫(Auton Chekov)所謂:「醫學是我的太太、文學是我的情人。」對美國的威廉斯(WCW)而言,他不僅是傑出的開業醫生,也是近代美國名列十大的現代詩人,他可以說是魚與熊掌兼而得之的人物,在其漫長的一生中,他整整在他的故鄉新澤西州的盧瑟福(Rutherford)開業服務鄉親四十年以上,雖然學小兒科出身,卻是全方位的全科醫師,在故鄉接生過二千名以上的嬰兒來到人間,週末他經常開車半小時,到紐約市參加形形色色的藝文活動,與第一流的文人作家互相腦力激盪,因此他也變成了十項全能的作家,散文、詩歌、小說、戲劇、評論幾乎樣樣精通,其中以詩的成就最大,尤其與美國的詩壇現代主義與意象主義運動息息相關,雖然他是第一流的醫生也是第一流的作家,但是他更用心在成為好的作家,雖然對他而言,兩者皆精通,但是成醫之道似乎比成文之道簡單一點。

早年身世

一八八三年九月十七日,威廉斯出生在紐約市附近的新澤西州的盧瑟福小鎮,這個社區靠近帕特森城(Paterson),他的父親William George Williams是英國移民,而他的母親Hélène Hoheb Monsantos則是波多黎各的移民,十三歲之前他都在家鄉盧瑟福公立學校就讀,然後他被送到瑞士日內瓦附近的Chateau de Lancy就讀,然後再到法國巴黎唸多孔塞高中(Lyćee Cordorcet)念了二年,最後回去美國紐約市的Horace Mann School完成學業。

19歲那一年(1902),他進入著名的賓州大學醫學院,就在念醫學院時,他與詩人龐德(Ezra Pound)、杜利特爾(Hilda Doolittle)和畫家德穆思(Charles Demuth)過從甚密,這些友誼,不但影響他生命的成長,同時也對詩產生濃厚的興趣,但並不影響他醫學院的功課,祇是使他的生活更為多采多姿,終於在一九○六年23歲時獲得賓大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紐約市的醫院做了一年實習醫師,然後再去歐洲萊比錫大學專攻三年的小兒科醫學,並到處旅遊尋找創作的靈感,他的名詩「牆與牆之間」(Between Walls)便是這時期的作品。

展開在故鄉的開業生涯

一九一○年27歲他回到盧瑟福,開始他的開業生涯,整整在此開業將近41年,才於一九五二年68歲時結束行醫生涯。大部分他的病人只知道他是好醫生,很少人知道他是詩人,病人中更少人讀過他的作品,他是當地有名的婦產科醫生在一九一○到一九五二年之間,他至少接生了二千個嬰兒來到人間,今天他的故鄉記得他,不是因為他是名醫,而是因為他是名作家,盧瑟福特別以他為名創建「威廉斯演藝中心」做為一個劇院表演的場所,這點台灣的蔣渭水與賴和都沒有獲得同樣的殊榮。

他的文學生涯

雖然威廉斯的本行是醫生,但在文學方面,他也有完整的文學生涯,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詩、戲劇、評論、一本自傳、翻譯及書信集,他的作品非常多元化與多采多姿,跟賴和一樣他在看完病人之後,晚上才有時間寫作,一到週末,他就把醫務交別人代診,他則跑到紐約市去邂逅文人畫家們,跟他過從甚密的前衛畫家有杜象普(Marcel Duchamp) 和皮卡比亞(Francis Picabia)以及詩人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和摩爾(Marianne Moore),他也積極地參加意象主義的運動,他雖然深受龐德的影響,但不久他就與龐德和艾略特(T.S.Eliot)分道揚鑣,走不同的路,他比較像小說家的福克納取材於本土,描寫的也是本土的故事,至於龐德與艾略特因長期旅居國外,走的是國際化的路線。威廉斯晚年也常巡迴全美各地去朗誦他的詩,並開文學講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少歐洲前衛藝術家都移居紐約市,威廉斯變成他們的好朋友,在一九一五年一群紐約的藝術家與作家,在詩人克列柏格(Alfred Kreymberg)和曼雷(Man Ray)領導下,成立一個文藝組織叫「另外一群人」(The Others),這個組織的重要成員有:Walter Conrad Areusberg、Wallace Stevens、Mina Loy、Marianne Moore和Duchamp等,威廉斯也與他們打成一片,透過這個組織,他才瞭解達達主義運動,因此他早期的詩作頗受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影響,也因此他加入了這個組織,才使他成為美國早期現代主義運動的健將之一。

威廉斯不喜歡龐德,更不喜歡艾略特的名作「荒原」,因為「荒原」經常引喻外國語與古典的典故,威廉斯喜歡從他生活的週遭,做他詩作的主題,但在一九四六到一九五八年之間,以新澤西故鄉的Paterson為主題,寫出了現代的史詩般的拼貼試作品,他描寫帕特森市歷史人物和重要事務,並且探討詩人在美國社會的角色,威廉斯最有名的詩作方式可以歸納為「沒有觀念,但有實體存在」,他主張詩人必須擺脫傳統的詩底型式,和不必要的引喻,試著去描敘真實的世界,因此摩爾(MarianneMoore)說:「威廉斯用連貓和狗都可以讀的通俗美國話寫他的詩,因此具有獨特的美國俚俗的風格。」

他對美國文學的最重要貢獻之一是,他很願意指導年輕一輩的詩人,雖然龐德和艾略特或許在國際詩壇上更有名,但是無數年輕詩人卻說他們受威廉斯的影響很大,一九五○年代與美國的許多現代文學運動:例如披頭世代、舊金山文藝復興派、里山詩派和紐約詩派無不受威廉斯的影響,他親自教導奧爾遜(Charles Olson),他後來創立了里山學派的詩,另外二位里山詩派的大將Robert Creeley和Denise Levertov也是他的子弟兵;他在里德學院(Reed College)講學時,直接影響了文藝復興派的三位重要人物:Gary Snyder、Philip Whalen和Lew Welch,他跟新澤西同鄉的金斯堡(Allen Ginsberg)也關係密切,並且指導過他。金斯堡也說過基本上威廉斯解放了他的詩聲,威廉斯曾替金斯堡的二部詩集寫過序,威廉斯甚至支持過一位無名詩人魯易士(H. H. Lewis),他是一位激進的密蘇里州的共產黨詩人,因為威廉斯相信他的詩說出了人民的聲音,雖然他經常喜愛那些受他影響的年輕詩人所寫的詩,但對披頭一代所寫的沒有「詩的形式」的作品,則抱持反對的態度。威廉斯相信詩的形式和表現應該互相融合在一起。

他的私生活

他先愛上他老婆的姊姊,被拒絕之後,才在一九一二年29歲時與佛羅倫斯‧赫曼(一八九一~一九七六)結婚,婚後搬到盧瑟福的家,他們終身都住在這裡,不久他第一部嚴肅的詩集「Tempers」出版了,那時他在巴黎遇到了龐德與愛爾蘭小說大師喬艾思,因為在年輕時代,他與他兄弟有愉快的歐洲經驗,因此他先回去美國看病人,卻讓他太太和兒子體驗一年的歐洲生活。

一九四八年65歲他的心臟病發作,第二年他又忍受了幾次中風發作,身體逐漸變差,加上麥加錫主義風行,他被懷疑為共產黨的同路人,讓他失去了國會圖書館顧問之職,一九五三年曾在精神病院接受憂鬱症的治療,雖然年輕時代他過了多采多姿的生活,開業的行醫生涯與文壇的風光生涯他都有很大的成就,但晚年卻因疾病而生活得頗為淒涼,終於在一九六三年三月四日79歲時去逝在他盧瑟福的家。去世二天之後,一家英國出版商宣佈要出版他的詩集,這是命運的諷刺,因為他終身反對英國對美國詩壇的影響,終其一身,他很少受到英國詩壇的肯定,他的榮譽都建立在美國的詩壇上,死後他葬在新澤西州的Lyndhurst小鎮。

一九六三年五月他死後才獲得普立茲獎,得獎的代表作是他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Pictures from Brueghel and Other Poems」,同時他也得到國家人文學院的詩底金牌獎,除了上述的得獎之作外,他的重要詩集還有「Kora in Hell」(一九二○)、「Spring and All」(一九二三)、「Paterson」(一九六三)和「想像力」(一九七○),美國的詩社每年都以「威廉斯獎」為名:盼給由美國大學出版社或小型的非營利出版社所出版的「年度最佳詩集」,他在盧瑟福的家,業已被指定為歷史性的國定古蹟,二○○九年他被列入「新澤西州的名人堂」。

他的詩的特色

威廉斯最著名的詩選集,叫「紅色的手推車」(The Red Wheelbarrow),可以說是美國意象主義運動詩體的代表作,但是他和龐德一樣,過了不久,兩人都拒絕了意象主義運動,但他對美國現代文學的現代主義運動,有很強烈的認同,他視自己的詩是純粹的美國產品(Made in America),他的詩是美國文化與多元社會的文化背景所產生,並透過新式的語言來表達新鮮的美國詩風,同時他也擺脫了英國和歐洲文化的陳腔濫調,他嚐試發明完全新鮮的詩體,從每天的生活環境和平民的生活為中心,去建構美國的詩底型式,作為一位開業醫生,他常以每天第一個病人的眼光與感受去觀察週遭的世界,他避免用傳統的韻律,而喜歡用古希臘女詩人莎孚式的風格去表達他底詩的內在心聲。他的詩的節奏也有爵士樂的味道,他的長詩常分為三段來敘述,總之,威廉斯的目標是在表現真正的美國韻律,雖然平常不受人注意,但卻存在於美國的日常語言中,這是與歐洲的傳統是截然不同的,在精神上他是懷特曼(Whitman)的接班人,但在詩的風格上,與龐德是同一時代的人,他要為美國人建立對自己文化的信心,因此他也可以說是愛默生(Emerson)的精神後裔。

(二○一○年四月七日)